《我与地坛》:最好的解药来自内心

时间:2024-12-04 11:15:02

《我与地坛》 史铁生




史铁生(1951年1月4日—2010年12月31日),原籍河北涿县,1951年出生于北京,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,中国当代作家,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、驻会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第五、六、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,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。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。因双腿瘫痪,于1972年回到北京。史铁生创作的散文《我与地坛》鼓励了无数的人。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。


02



2002年,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发给史铁生时曾这样评价:“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。”


作家韩少功曾评价道:“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《我与地坛》,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。”


对此,史铁生笑称:“我的主业是生病,副业才是写点东西。”


何等强大的灵魂,才能笑着说出这句话。


1951年,史铁生出生在北京。一出生,他就被诊患有先天性脊椎裂的疾病,可是这并不能影响他奋力奔跑跳跃。


1972年,一场大雨让史铁生高烧不退,发烧引起腰椎裂柱病,几个月后,病魔夺走了他的双腿,只能依靠一台轮椅行动。


1998年,史铁生患上了“尿毒症”,隔一天做一次透析,一周三次,每次四个半小时,做透析成了他的生活日常。


2010年12月31日凌晨,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,结束了他多灾多难又充满传奇的一生。


在刚刚失去双腿的时候,史铁生也曾心灰意冷、焦躁不安,他对着一堵墙大声责问命运的不公,也排斥着母亲的关怀。


出院之后,他坐上了轮椅,开始了和地坛的缘分。



02


一个人,出生了,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,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;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,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,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,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。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,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,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?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?


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,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、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,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,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。


在那座废弃的古园中,他看到四百多年前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早已被剥蚀,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也早已淡褪;


他看到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,寂寞如一间空屋;露水在草叶上滚动,聚集,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。


他逐渐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存在是何其真实,个体是何其渺小。


他开始不再抱怨,接受这场属于自己的命运。


他开始观察院子里形形色色的人,并且通过写作把这些人记录下来。写作成为了一条出口,帮助他走出灰暗拥抱光明。


十五年来,他始终在院子里观察,观察十五年中,究竟有谁坚持到园里来。


有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女孩子。他第一次看见她时,她只有三岁,蹲在路上捡树上掉下的黄花“小灯笼”,天真而美好。


几年后,史铁生又见到那个女孩子,发现她正被几个人戏耍着。原来那个女孩子有智力缺陷。


还有一个擅长跑步的小伙子,他拼命跑了几十年却寂寂无名,每次都与得奖擦肩而过。


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,以三十八岁高龄打破纪录时,教练却说:“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。”


苦难从来不是对一个人生活的暴击,而是随机性地洒满人间。而究竟由谁来承担这些苦难,我们似乎只能听天由命。


于是史铁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,把过去二十多年的时光当成一场馈赠,一切归零,重新启程。


03



太阳,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。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,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。那一天,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,扶着我的拐杖。有一天,在某一处山洼里,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,抱着他的玩具。


……


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。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,大可忽略不计。


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。


《我与地坛》一书中,史铁生用平淡的笔触,写尽了自己坎坷曲折的大半生。


可当我们读完整本书,却鲜少会因作者遭遇的不幸而感到悲伤和难过,因为同情心是给弱者准备的。


而他是天生的战士,命运残缺了他的身体,却也在苦难中造就了他更加健全的人生。他虽无法行走,灵魂却无时无刻不在自由翱翔!


史铁生说:“生命分为两种:一种叫作有限的身在,一种叫作无限的行魂。”


他一边忍受着透析的痛苦,一边笔耕不辍。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:原来厄难和福祉可以是同一件事情。


尼采说:“凡不能毁灭我的,必将使我强大”。


身处低谷,信念不倒,人生才有再次登峰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