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7-27 12:15:50
经常有学生问:“老师,读后感应该怎么写?”其实,很简单,记住这四个字就够了引 议 联 结第一段,引,根据你对这本书或者是这篇文章的理解,从而引出你今天要写的观点。第二段,议,引用文章中的主要情节,来对你今天所说的观点进行详细的议论。第三段,联,联系生活实际,来验证你刚才所说的观点。第四段,结,给出结
2024-07-27 12:00:59
组织变革就是自找麻烦,却是组织发展十分必要的自找麻烦——如果不主动应对现实,自找麻烦、自我变革,可能企业就麻烦了。但是其实大家普遍都怕麻烦,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。而且变革首要就是改变行为习惯,这得多难!?怎么才能让变革发生,让每个人愿意改变?过去,大多数的组织变革流程是:分析利害得失—思考方案过程——
2024-07-27 11:45:57
小桔灯。今年我读了冰心写的《小桔灯》这篇文章,心里十分激动。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战期间革命者在反动派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对光明的渴望,赞扬了他们镇定、勇敢、乐观的精神。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地下党员的女儿,当时反动派残酷地逮捕、屠杀地下党员,白色恐怖笼置着重庆上空。小姑娘的父亲因党组织遭到破坏
2024-07-27 11:30:58
"除了穿过黑暗,再无途径可以到达光明。"1949年,新中国刚刚建立,全国都处于一种革命胜利的光明景象,而被资本主义浸染已久的上海, 却是革命与浮华纠葛并行。它流光溢彩的往昔形象并没有被革命的风潮立即置换,相反,资本主义的诸多风气和习惯仍旧被大面积保留。小说《上海的早晨》便再现了在这样一个光明初显,黑
2024-07-27 11:15:54
“一夜风光,项链变成锁链;十年辛苦,悲剧亦是闹剧。”这是一位读者在读完莫泊桑《项链》后写的对联,总结十分精辟。短篇小说《项链》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1884年。莫泊桑用他的犀利笔法,叙述了一个女人爱慕虚荣,却终被虚荣所累的故事。我在初读这篇小说时,也为玛蒂尔德受惩戒的结局拍手称快。可时
2024-07-27 11:01:06
很多人都听过《弟子规》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典范,当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,懂得了很多道理,这本书是根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。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孝敬父母,团结友爱,要谨言慎行,说话得体,举止大方。看见别人有了进步,我们要虚心地向去学习,在和别人交往时,要做到人人平等,尊重别人。其
2024-07-27 10:46:08
《静静的顿河》带给我的震撼,远超《战争与和平》。我想,是因为作者,结结实实地原本呈现了这么一位经历了迷茫、苦难、困惑却坚韧的勇士——格里高力。他是哥萨克,天生的战士。这样的战士,势必在战争时是锐利的武器,拔得头筹。那么,战场上厮杀,就是他的宿命。他骁勇善战,为沙皇卖命,为哥萨克自身利益抗争,为高尚的
2024-07-27 10:30:56
作者:杰罗姆·大卫·塞林格(美国)首次出版于1951年。主人公为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·考尔菲德。人在成长中必然有一个经历是在首次感知到人性中“恶”的一面后,对随之而生的惊恐和厌恶感不知所措。而人与人成长的不同之处,又都能在对这次经历的最终选择中找到蛛丝马迹。在这个从“小大人”到真正的“大人”的过程中
2024-07-27 10:15:54
一个女孩,稚嫩的肩膀挑着60斤大米,跟着自己的母亲去集市卖。压在她肩上,不仅仅是那60斤大米,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希望。北大才女,张培祥,在《卖米》一文中用最纯朴的真情流露讲述了一段年少时艰辛的卖米过往。文中,她的妈妈为了三块钱,坚持不肯低价把自家上好的米卖给米贩子。最后,她们俩母女没
2024-07-27 10:00:55
最近读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,尽管理解的不是十分透彻,可是还是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。《李尔王》:年老的李尔王想放弃权利,让自己轻松轻松,计划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,分配的原则,居然是按女儿表明爱他的程度来划分。一个多么荒唐的分配原则。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用谄媚的态,甜蜜的谎言夸张的诉说着对李尔爱